等边三角形与动态问题(1)——中考备考系列[尖子生之路]
推荐阅读:
(一本类似于字典式的压轴题解析工具书,分类具体细致(含知识点详细目录),查找题型如同查字典;一本画给你看的书,有图有真相,思路方法自然生成;一本厚而实(内含294道压轴题)的课外数学读物;一本一线教师多年教学经历的结晶而成的实用且可操作性强的书;一本值得有理想和上进的师生拥有的集思路和方法于一体的书!…,感谢你关注本书!)
2.(同样适用于平时的期中期末月考等考试,及早适应及早信心足!)
强调:如果你想学几何画板,请关注本公众号,进入后,输入"1",即可获得本人录制的622分钟免费视频教程观看地址.
等边三角形与动态问题(1)
【例1】
【发现】如图①,已知等边△ABC,将直角三角形的60°角顶点D任意放在BC边上(点D不与点B、C重合),使两边分别交线段AB、AC于点E、F.
(1)若AB=6,AE=4,BD=2,则CF= ;
(2)求证:△EBD∽△DCF.
【思考】若将图①中的三角板的顶点D在BC边上移动,保持三角板与边AB、AC的两个交点E、F都存在,连接EF,如图②所示.问:点D是否存在某一位置,使ED平分∠BEF且FD平分∠CFE?若存在,求出BD/BC的值;若不存在,请说明理由.
【探索】如图③,在等腰△ABC中,AB=AC,点O为BC边的中点,将三角形透明纸板的一个顶点放在点O处(其中∠MON=∠B),使两条边分别交边AB、AC于点E、F(点E、F均不与△ABC的顶点重合),连接EF.设∠B=α,则△AEF与△ABC的周长之比为 (用含α的表达式表示).
【图文解析】
两个三角形均为特殊的三角形,结合已知条件不难得到:
(1)当AB=6,AE=4,BD=2时,进一步地,有:
(2)上述的第一个图,已经证明△EBD∽△DCF(“一线三等角”).
【思考】若将图①中的三角板的顶点D在BC边上移动,保持三角板与边AB、AC的两个交点E、F都存在,连接EF,如图②所示.问:点D是否存在某一位置,使ED平分∠BEF且FD平分∠CFE?若存在,求出BD/BC的值;若不存在,请说明理由.
【图文解析】
假设存在点D,使ED平分∠BEF且FD平分∠CFE,如下图示:
不难看出,此时DE和FD均为△AEF的外角平分线,因此不难证得点D一定在△AEF的∠A的平分线上(课本习题),证明如下:
即AD平分∠A,又因△ABC为等边三角形,所以AD又是△ABC中边BC的中线,得BD=0.5BC,所以BD/BC=1/2.
【探索】如图③,在等腰△ABC中,AB=AC,点O为BC边的中点,将三角形透明纸板的一个顶点放在点O处(其中∠MON=∠B),使两条边分别交边AB、AC于点E、F(点E、F均不与△ABC的顶点重合),连接EF.设∠B=α,则△AEF与△ABC的周长之比为 (用含α的表达式表示).
【图文解析】
由【思考】可知:当O为BC边的中点时,OE、OF分别平分∠BEF、∠CFE,即点O为△AEF的两个外角平分线的交点.如下图示:
进一步,添加与角平分线相关的辅助线(类似于“【思考】“),如下图示:
不难得到:EG=EH,FH=FI,AG=AI,如下图示:
所以△AEF的周长=AE+EF+AF=AE+EH+FH+AF=AE+EG+FI+AF=AG+AI=2AG.
为计算方便,不防设OB=m,下面结合已知条件计算AB和AG的长:如下图示:
得到△AEF的周长
=2 AG=2msinα×tanα
=2msinα×sinα/cosα
△ABC的周长
=2(AB+OB)
=2m(1+1/cosα).
△AEF与△ABC的周长之比为:
(注意:上述用到了一个结论(公式),tanα=sinα/cosα,用三角函数的结论不难证明).若不运用这个公式,可用相似或用勾股定理求出AG的长.
【反思】注意题中的相关结论成立的条件:如图示,△ABC为等腰三角形,O为底边BC的中点,∠MON=∠B(底角).结论是:OE、OF分别平分∠BEF、∠CFE,即点O为△AEF的两个外角平分线的交点.
思考:这个结论还能如何证明?若点E在直线AB上,结论还成立吗?
【例2】如图,将边长为6的正三角形纸片ABC按如下顺序进行两次折叠,展平后,得折痕AD,BE(如图①),点O为其交点.
(1)探求AO到OD的数量关系,并说明理由;
(2)如图②,若P,N分别为BE,BC上的动点.
①当PN+PD的长度取得最小值时,求BP的长度;
②如图③,若点Q在线段BO上,BQ=1,则QN+NP+PD的最小值= .
【图文解析】
(1)简析:如下图示,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对称性得到:∠BAO=∠ABO=∠OBD=30°,得到AO=OB,再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OB=2OD,所以AO=2OD.
(2)如下图示,
要找出“PN+PD的长度取得最小值”的点,可以根据“两点之间,线段最短”或“垂线最短”(当然能建立函数关系,转化为求函数的最值问题也可,但本题没必要),为此经常作定点关于定直线的对称点,根据对称的性质,进行转化。如下图示:
根据等边三角形的对称性,PN+PD=PN+PD’,根据“垂线段最短”,可得:
当D’、P、N在同一直线上时,PN+PD最短,最短是D’N(即过D’的垂线段).
如下图示,不难求得:D’N=BNcos60°=3/2.
(3)如下图示,
现将图形放大,同时隐藏一些跟本小题无关的线段,如下图示:
类似上述解析,可得QN+NP+PD取得最小值时,P、N点的位置如下图示:
QN+NP+PD的最小值即为D’Q’的长. 下面可能通过添加如下图所示的辅助线进行求解。
根据对称性,可得∠Q′BN=∠QBN=∠QBD’ =30°,得到∠D′BQ′=90°.
在Rt△D′BQ′中,BD’=3,BQ’=1,由勾股定理,得D′Q′=根号10,从而QN+NP+PD的最小值为根号10.
故答案为:根号10.
【反思】利用正三角形本身的对称性,和轴对称的性质,可将“最值问题”转化为“两点之间,线段最短”或“垂线最短”的问题,也是常用的解此类问题方法,务必要细心体会其中的解题思路.
下面是本人主编或编著的书(点击书名,打开对应书籍的相关说明、目录与样章):
购买渠道:"微店"(打开相关文章,扫描文中的二维码进店购买).
提醒:任何淘宝网均无授权销售,请朋友们认清购买渠道.
请分享转发给需要的朋友,谢谢!
【例3】如图,C为线段AB上一点,分别以AC,BC为边在AB的同侧作等边三角形△HAC与等边△DCB,连接DH.
(1)如图1,当∠DHC=900时,求BC/AC的值;
(2)在(1)的条件下,作点C关于直线DH的对称点E,连接AE,BE,求证:CE平分∠AEB;
(3)现将图1中△DCB绕点C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α(00<α<900)如图2.点C关于直线DH的对称点为E,则(2)中的结论是否成立并证明.
【图文解析】
(1)如下图示:
当∠DHC=900时,在△DCH中,不难得到:∠CDH=300,从而得到CH=0.5CD,所以DC/CH=2,进一步得到BC/AC=2.详细过程如下:
∵△HAC和△DCB是等边三角形,
∴∠ACH=∠DCB=600,
AC=HC,BC=CD.
∴∠HCD=1800-∠ACH-∠DCB=1800-600-600=600.
∵∠DHC=900 ∴∠HDC=300.
∴CH=0.5CD,∴BC=2AC.
∴BC/AC=2.
(2)根据题意,作出如下图所示的图形.
由对称性知:∠EHD=900,EH=HC,又由于AH=HC,所以EH=AH,同时∠CHE=1800,即E、H、C三点共线,如下图示:
可得到:∠AEC=300.
另一方面,也不难得到∠BEC=300.如图示:
所以可得到∠AEC=∠BEC.
因此CE平分∠AEB.
详细过程如下:
(3)(本题有多种解法,仅提供“辅助圆”法)如下图示:
不难得到A、C、E三点均在以H为圆心,以HC为半径的圆上,得到∠AEC=0.5∠AHC=300.
同理∠BEC=300.如下图示:
∴∠AEC=∠BEC.
∴EC平分∠AEB.
详细过程如下:
如下图示:
结论仍正确,理由如下:
由对称性可知:.
又,∴.
∵A,C,E都在以H为圆心,
HA为半径的圆上,
∴∠AEC=0.5∠AHC=300.
同理:∠BEC=300.
∴∠AEC=∠BEC.
∴EC平分∠AEB.
[相关文章]
尖子生之路[中考复习系列]
中考压轴题复习教学体会系列
8.
7.
你的点赞和分享,就是给予我信心和动力!
扫描下列二维码,关注本公众号,进入后,
输入"book"或"样章"或"教辅"(均不含双引号)可得到本人主编和编著的相关书籍的详细编写说明、目录和样章.
输入"尖子生"或"培优系列"(均不含双引号)可得到相应的"尖子生之路"和"培优系列"各个按年级汇总的所有文章.
输入"搜索文章"可得到如何快速查找本公众号的文章(如同百度搜索,方便快捷!)……
输入"abcd"可得到:所有关键词与对应的输出结果(陆续更新中)
您的点赞是对我的鼓励和肯定,
您的分享和转发是我坚持的信心和动力!